本报讯(记者陈晓梅)最近有关专家指出,中国儿童文学在经历了90年代数量和质量上的空前发展之后,如今面临着“创作与接受”的矛盾:作家卖力地创作,出版社挖空心思地宣传,但儿童文学与小读者却是日益疏离。据各出版社提供数据,儿童文学读物很难发行上万,像这两年评价甚高的《草房子》、《男生贾里》发行量均未超过10万。因此,解决创作与接受的矛盾已成为儿童文学发展与壮大的突破点。
日前在浙江淳安举办的“迎接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出版学术研讨会——’99中国版协少读工委文学读物研讨会双年会”上,方卫平、汤锐、孙建江等儿童文学理论专家和全国20多家少儿社文学编辑就儿童文学的现状、趋势及网络时代的儿童文学等问题进行了研讨,浙江少儿社主办,明天出版社、江苏少儿社协办了此次会议。
关于创作与接受矛盾产生的原因,与会者认为,主要是社会生活和媒介环境产生了大规模的变迁,流行文化的冲击,儿童审美、阅读心理的变化,都使我们滞后的文学读物与读者心理一再错位。有专家曾对近年的儿童读物市场进行样本分析,结果发现,像《还珠格格》等被认为是“文学品质低下”、“无厘头”的文化产品在争取孩子上总是取得相当成功,相应的一些被评论家首肯的作品却无人喝采。
同时,与会者认为,目前儿童文学作者队伍狭窄也是造成这一错位的重要原因。一方面,负有使命感的50年代出生的作家日益贵族化,渐显创作颓势,而写作状态自由的60年代出生的作家又缺乏对艺术的恭敬态度,创作随意,难以发现有潜力的新人,且二者在艺术追求上无明显分野;另一方面,出版社急功近利,懒于培养新人,这就造成目前全国范围20多家出版社追捧不足十位作家的局面。在研讨会上各社展示的原创作品的丛书、套书中,很难见到新面孔。
如何让儿童文学被孩子接受,专家们认为,未来的儿童文学作品在内容上应更加贴近孩子们的生活;美学特质上更贴近儿童,用幻想、幽默、惊险吸引更多人关注;在推广上,更注重与其他艺术样式如电视的结合,并注重面向读者的宣传。但如何操作,出版社编辑们普遍的不乐观,此间有观察家指出,或许假以时日,全社会范围内建立了新的价值体系和艺术准则,一批具备现代生活体验、富于想象、渴望表达的“新新人类”长大成人,创作上自然取代传统一代和“酷的一代”,可能那时会有一个真正的儿童文学创作高潮。